应用概述 为积极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和“安全、实用”水利网信发展总要求,贯彻落实全国水利工作会议部署和“大力推进智慧水利”要求,水利部决定开展智慧水利先行先试工作。“智慧水利”需依托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全面建成水利信息基础感知体系,健全保障支撑环境,推动水利综合业务精细化管理,提升科学化决策调度管理水平,最终形成“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科学的决策、更高效智能的管理”的智慧水利管理体系。 应用场景 河湖监测与监管 无人机可用于水利工程管辖范围内疑似违章建筑、违规种植与开发利用、非法采砂等事件的辅助监察,提取违法行为的位置和范围等信息,为水政执法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对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 水土保持调查 传统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无法满足生产建设工程中对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的要求。无人机的低空遥感具有精度高、时效性强、可视化程度高等特点。可用于水土流失的定量检测与评价、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监测与评价、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 无人机监控 已成为全面监测水土保持状况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水旱灾害防御 无人机系统在防洪、抗旱、救灾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用于山体滑坡、山洪、城市洪水、水坝垮塌的应急监测。无人机系统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特别适用于 应急响应,大大降低了应急人员的风险,提高了处理预警和灾害的效率。快速、准确地对受灾地区进行航拍和损失评估,为救援人员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水利工程检查 无人机可以快速对所需检查的水利工程进行实时监测,还可通过对上、下游河流的实时巡查,第一时间掌握水工建筑物施工导致的土地淹没等相关的水文情况。综合运用无人机获取的监测数据分析成果可有效地监视围堰等临时性建筑物,检查周边边坡的安全状况,调查淹没土地的类型和数量。及时发现有关征兆,防止事故发生,保证水工建筑物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为控制施工质量,降低对周边环境影响,改进施工方法提供资料。 堰塞湖应急监测 堰塞湖是由泥石流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堰塞湖的形成的规模和环境复杂,且因堵塞物易受冲刷、侵蚀等一旦被破坏极易形成后果严重的次生灾害。由于无人机具有小型灵活、机动快速、维护操作简单等技术特点,可对堰塞湖的分布状况与动态变化等情况提供高效的现场调查评估和动态预警。为专家对堰塞湖性质判断和危险性评估第一手的信息和科学决策的依据,为堰塞湖溃决计划和安置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做先期调研和规模估算,为堰塞湖的排险和溃决做及时的监测和预警。 冰凌应急监测 传统的人工目测估计冰灾情况的方法,主要是依靠经验。虽然简单可靠,但观测范围小,缺乏对整个河道冰灾信息的掌握。卫星或航空遥感探测方法的观测范围大,覆盖面广。但由于卫星重访周期长,遥感分辨率低,易受大气干扰,对河流局部细节的把握能力不强,实时性也不符合要求。用于 环境监测 和灾害评估的无人机在很多领域都有成熟的应用和实践。无人机配备了高性能的各类传感器,可以远程监测河道开口、冰塞、冰堆、冰坝分布等,为判断冰灾的规模和灾情提供科学依据。 应用案例 2017.6兰溪市暴雨救援 2017年6月,浙江金华兰溪市的最高水位超过了2011年的第二高水位,即31.86米。浙江河海测绘院利用CW-20在雨中起飞。在一个多小时内,总共获得了659张照片。这是一张0.1米的高清晰图像,而且 无人机测绘 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当晚,通过课题组连夜处理,结合历史数据,于27日上午提供了兰溪市香溪镇灾前灾后的高清影像和淹没区的存储量曲线图,及时为灾害研判和后续风险管理提供地理信息数据支持。 淮河防汛实时巡检 受 2020 年 7 月 10 日以来强降雨影响,淮河干流王家坝水文站 7 月 17 日 22 时 48 分水位达到警戒水位 27.5 米,为 2020 年首次达到警戒水位,根据《全国主要江河洪水编号规定》,此次洪水编号为“淮河 2020 年第 1 号洪水”。 7 月 20 日 8 时 32 分,淮河干流王家坝闸开闸泄洪。CW-30D 纵横大鹏无人机从曹台闸飞往 30 多公里外的王家坝,实时监控王家坝闸开闸泄洪情况,曹台闸到王家坝 180 平方公里行洪区状况。 郑州“7·20”特大暴雨救援 2021年7月17日以来,河南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大暴雨,郑州、焦作、济源等地出现特大暴雨,卫河、贾鲁河、沙颍河、洪汝河、白河、双洎河出现涨水过程,巩义、登封、新密等地受灾严重。为掌握洪涝灾区灾情状况和次生地质灾害风险,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启动重大灾害无人机应急监测响应,纵横大鹏紧急成立应急救援小组。第一时间提供了灾区首批灾后数字正射影像图、三维实景数据。
河湖监测与监管
无人机可用于水利工程管辖范围内疑似违章建筑、违规种植与开发利用、非法采砂等事件的辅助监察,提取违法行为的位置和范围等信息,为水政执法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对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
水土保持调查
传统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无法满足生产建设工程中对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的要求。无人机的低空遥感具有精度高、时效性强、可视化程度高等特点。可用于水土流失的定量检测与评价、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监测与评价、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 无人机监控 已成为全面监测水土保持状况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水旱灾害防御
无人机系统在防洪、抗旱、救灾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用于山体滑坡、山洪、城市洪水、水坝垮塌的应急监测。无人机系统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特别适用于 应急响应,大大降低了应急人员的风险,提高了处理预警和灾害的效率。快速、准确地对受灾地区进行航拍和损失评估,为救援人员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水利工程检查
无人机可以快速对所需检查的水利工程进行实时监测,还可通过对上、下游河流的实时巡查,第一时间掌握水工建筑物施工导致的土地淹没等相关的水文情况。综合运用无人机获取的监测数据分析成果可有效地监视围堰等临时性建筑物,检查周边边坡的安全状况,调查淹没土地的类型和数量。及时发现有关征兆,防止事故发生,保证水工建筑物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为控制施工质量,降低对周边环境影响,改进施工方法提供资料。
堰塞湖应急监测
堰塞湖是由泥石流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堰塞湖的形成的规模和环境复杂,且因堵塞物易受冲刷、侵蚀等一旦被破坏极易形成后果严重的次生灾害。由于无人机具有小型灵活、机动快速、维护操作简单等技术特点,可对堰塞湖的分布状况与动态变化等情况提供高效的现场调查评估和动态预警。为专家对堰塞湖性质判断和危险性评估第一手的信息和科学决策的依据,为堰塞湖溃决计划和安置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做先期调研和规模估算,为堰塞湖的排险和溃决做及时的监测和预警。
冰凌应急监测
传统的人工目测估计冰灾情况的方法,主要是依靠经验。虽然简单可靠,但观测范围小,缺乏对整个河道冰灾信息的掌握。卫星或航空遥感探测方法的观测范围大,覆盖面广。但由于卫星重访周期长,遥感分辨率低,易受大气干扰,对河流局部细节的把握能力不强,实时性也不符合要求。用于 环境监测 和灾害评估的无人机在很多领域都有成熟的应用和实践。无人机配备了高性能的各类传感器,可以远程监测河道开口、冰塞、冰堆、冰坝分布等,为判断冰灾的规模和灾情提供科学依据。
2017.6兰溪市暴雨救援
2017年6月,浙江金华兰溪市的最高水位超过了2011年的第二高水位,即31.86米。浙江河海测绘院利用CW-20在雨中起飞。在一个多小时内,总共获得了659张照片。这是一张0.1米的高清晰图像,而且 无人机测绘 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当晚,通过课题组连夜处理,结合历史数据,于27日上午提供了兰溪市香溪镇灾前灾后的高清影像和淹没区的存储量曲线图,及时为灾害研判和后续风险管理提供地理信息数据支持。
淮河防汛实时巡检
受 2020 年 7 月 10 日以来强降雨影响,淮河干流王家坝水文站 7 月 17 日 22 时 48 分水位达到警戒水位 27.5 米,为 2020 年首次达到警戒水位,根据《全国主要江河洪水编号规定》,此次洪水编号为“淮河 2020 年第 1 号洪水”。 7 月 20 日 8 时 32 分,淮河干流王家坝闸开闸泄洪。CW-30D 纵横大鹏无人机从曹台闸飞往 30 多公里外的王家坝,实时监控王家坝闸开闸泄洪情况,曹台闸到王家坝 180 平方公里行洪区状况。
郑州“7·20”特大暴雨救援
2021年7月17日以来,河南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大暴雨,郑州、焦作、济源等地出现特大暴雨,卫河、贾鲁河、沙颍河、洪汝河、白河、双洎河出现涨水过程,巩义、登封、新密等地受灾严重。为掌握洪涝灾区灾情状况和次生地质灾害风险,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启动重大灾害无人机应急监测响应,纵横大鹏紧急成立应急救援小组。第一时间提供了灾区首批灾后数字正射影像图、三维实景数据。